f6baed6f-35c4-4799-a088-c144ac33d518.jpg

作者 : 張靜慧 圖片來源 : 呂恩賜


     55歲的糖尿病人李泰生,因跌倒造成右腳小趾破皮,這個小傷口卻引起嚴重感染,19天內動了7次截肢手術,從腳趾、腳掌、小腿,一直切到鼠蹊部,整條腿全切光了,傷口仍然發炎、潰爛,一度病危。 
他的截肢厄運成為去年711日報紙頭版新聞,被稱為「台灣奇蹟」,引發截肢是否過於浮濫的討論。

     因足部潰瘍而導致截肢,是糖尿病患共同的夢魘。

     從健保局的數據推估,去年台灣因糖尿病而截肢的病患超過4000人,平均約2小時就有一位患者被截肢。

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血管中心主任張耀中說,糖尿病人多次截肢的悲慘經驗在門診很常見,他們的故事幾乎一樣:起初足部只有一個小傷口,就醫後,傷口卻愈清創愈大,然後醫生建議要截肢到膝蓋附近,否則會因傷口感染導致敗血症而死。

     「其實,絕大部份的截肢是可以避免的,」張耀中沉重地說。

他指出,血液循環好一點,傷口癒合的機會就增加一些;但許多醫師忽略了血液循環對傷口癒合的重要,因此沒有做血管評估;如果病人的血液循環不好,就算做了清創、截肢手術,傷口也不容易癒合,一旦再感染,就得繼續往上截肢。血管繞道搶救病足

 

     糖尿病患下肢血管病變常發生在膝蓋以下,以往醫界認為整條小腿和足部血管都阻塞了,但事實上只有膝蓋到腳踝的血管受波及,足部血管仍然可供繞道,因此可以取小腿內側的大隱靜脈,接通膝動脈與足背動脈,代替原來發生病變的動脈,這就是「足背動脈繞道手術」(見左圖),可以維持足部血液循環暢通,促進傷口癒合,減少截肢的機率和範圍。

     張耀中說,他們的患者八、九成都是在外院被建議做膝下或膝上的高位截肢手術,轉到萬芳後,經由血管評估,他們仍可以在七、八成以上的患者的足部或脛後找到可以繞道的動脈,完成繞道手術。

     之後再由骨科、整形外科醫師清除病人足部壞死、潰瘍的組織或截趾,再輔以高壓氧及藥物治療,幫助傷口癒合、減少感染,病人的痛苦、住院時間都可以減少。

     張耀中說,雖然做了繞道手術,有可能還是要截肢(例如腳趾),但可降低高位截肢的機率,對病患的心理和生活品質衝擊降到最低。給病人一個機會

文章出處: 康健雜誌93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瑞士胚胎回春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